先入为主——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句,过去用於描述人们待人处世的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认知的形成,由既定观点乃至主导生命价值观;现在则用来说明人的意识主观判断,有了成见後就难再接受不同的思想。人常因先入为主的我见而忽视事实造成许多遗憾,自受我执之苦,这种认知模式影响人心不能超然如实看待一切人、事、物的层面,古今皆然。
先来说个故事吧!
在几十年前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人往往连带个像样的便当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我邻座的一位同学就是如此。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而且这个同学每次都会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之後,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便当。
这个令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着。
「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饭里都有头发。」同学们私底下议论着。为了顾及同学自尊,又不能表现出来,总觉得好肮脏,因此大家对这个同学的印象,也开始大打折扣。
後来,同学们终於知道他那「邋遢母亲」为他准备便当的真实情况,那是让人感到鼻酸和温馨的一幕,原来她是一位双眼失明的母亲。
这个同学的便当菜虽然每天如常都是豆豉,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便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影响人一生的格局,凡事能多观察、多以智慧看待一切,便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
在今日的环境里,人们已习惯只看寺庙的殿宇辉煌,以及名声、气势外加热闹群聚场面的一派成调,而见不到过去先贤祖师们在静谧的丛林里精进修持,也忘却了他们的修行成就。在今日寺庙之间,彼此动辄比规模大小、比名望高低、比分支道场多寡以抬高其自身地位,各地举办大型法会以壮声势已然成风,却忽略自己的真修实证以及是否真正教化了众生,带给了众生利益?反之,古德精勤用功的修行典范今已少见。
如果对佛教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寺庙规模气派和其制度化的运作,而对佛法义理与学佛修行的实质没有了解清楚,也不知道真心修行以积累福慧资粮,又认为修行仅仅就是研习教理、诵经、打坐,或以为依靠名气大的寺庙修行即可修得好……等等,像这样的人很容易在学佛道上栽跟头,在阴沟里翻船,而失去学佛修行得成就的机缘。
自从 南无羌佛被世界顶尖大圣法王仁波切们依法认证为佛教原始佛祖真身降世以来,一些愚笨的人依然用先入为主的思维以及狭隘的眼光看待,把顶首古佛误为不过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 第三世多杰羌佛巅峰的佛法证量已展现一部份,分三十大类成就列於《多杰羌佛第三世》这一本宝书中。大家好好地思考一下:为什麽世间再聪明再了不起的艺术家都做不到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只能束手无策一点办法也没有呢?世间艺术家哪一个能展显「显密圆通,妙谙五明」的本事证量呢?根本无能力!永远不可能!事实就是这样!这些愚痴凡夫他们应该想一想这个问题吧!
上述那些人之中,有部分的人因先入为主的观念而造成自己顽固的成见,不愿面对事实,平白错失今生依止佛陀学习的殊胜法缘。有部分的人,其中特别是一些出家人,除了先入为主的认定外,更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一旦相信与接受「南无羌佛是大悲、无私、大智慧、大证量的至高怙主」的事实,唯恐在弟子和信徒面前凸显出自己的渺小低俗和修行方面的微不足道;尤其有出家几十年的人,不顾明师难逢、正法难遇,不知抓紧今生随佛修学的殊缘,却碍於面子我执放不下,名利地位不能舍,犹自夸自豪出家数十载,忘却自己一事无成,自身生死难了,如此自欺欺人,实在可悲,亦复可怜!
另一个让人不敢恭维的知见偏差现象,便是有些人由於一开始进入佛教是建立在:某人出家修行多年、能说善道、着作出书、颇有名气、信徒遍满海内外……等等。当这些事被弟子们拿去吹捧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一般人即先入为主接受这种说法,往後就相信这位大法师并跟随学习,接着是盲目的崇拜,也不在乎其师知见、讲说已偏离释迦佛陀的法义,根本未有实际的修持证量。有善根而真想修行的人,一段时间後再也留不住了,但因为信徒一直刻意吹嘘不正确讯息,取得善良人士的相信,因此前仆後继的现象也就一直持续。如果佛教徒以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形成不正确的知见,那麽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学佛的目的呢?有多少人能真心持戒修行、发心利益众生呢?又有谁想过如此一味迷信赫赫名声,对自己又有什麽真实的法益呢?而一个真正想了生脱死的修行人,也不是凭声望、靠写书就能透过生死关的。
如果认为整体佛教不过就是现在所看到的寺庙这一切,不愿进一步去了解佛法真谛,从而不能在学佛当中真正受益,那就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使然。如果愚痴到顶点认定 南无羌佛就只是世间艺术天才,不愿去深入了解 南无羌佛是何等至高伟大的顶圣古佛,也不愿依止学习以求今生成就者,这又何尝不是受先入为主的观念致使自己无缘无福解脱呢?
总之,「先入为主」的意识思维就是一种我执、一种成见,只要有我执存在,对待任何事物便不能客观,不能正确取舍,不能以超然的智慧行中道於言语、思想、举动之中,常常不经意就会无明造下将来导致恶果的行径,在修行过程中自我耽误。
那麽要如何建立正确的知见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了。
在《宝积经》中明确宣说凡夫意识思维的不可依靠以及凡夫分别念的不可依赖,故修行人不应以主观偏见作认知,也不应受情绪错乱的影响,当以正念防护六根、以正智如实知见,去除一切修行的障碍,以期在学佛道上能快速成就。
静思 写於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