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海文集:智慧功德
世人喜种福田,但常不解佛性,古今皆然。
在《传灯录》卷三这样记载:当初,达摩祖师从天竺国到广州,梁武帝遣使迎请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另外,在《坛经》〈行由品〉也有这样记载:弘忍五祖曾慎重地说:「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这句话是说,了生脱死是一件人生最急切的大事,如果整天只知道贪求有限的福田,只晓得追求世间的快乐,或是寄望下辈子的荣华富贵,却不知道勤修智慧,以脱离生死苦海,等到人天的福报一旦享尽,仍会堕落在恶道中,再大的福田也救不了,又何能了生脱死呢?
在《坛经》〈忏悔品〉中,惠能六祖教示大众谓:「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後世得福罪还在。」这个意思是说,愚痴的人爱修红尘福报,不喜欢修心性之道,只以为修修福报就算是在修道了,所以就一方面布施供养来积存福报,但是另方面又随着自己贪、瞋、痴的烦恼在造罪业,打算用福报消除累世以来的罪恶,但是那里料想得到,即使未来世可以享有福报,但是罪业依然还在。
永嘉禅师《证道歌》亦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是说,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想要以着相布施来得到生天的福报,毕竟是徒劳无益。就好像用箭去射虚空,最後箭的势力尽了,箭还会从天上掉落下来,所以住相布施,虽然有福报,但福禄享尽,还得坠在六道生死中,使得来生仍然是不如意。
梁武帝正信三宝,精进佛理,能登座讲经,但尚未体证空性见究竟真理,我执犹存,故布施行善尽管多得不可胜数,但因不与般若空慧相应,不过是人天福报,乃生死轮回的有漏之因。福报尽时,还是堕落,这仅属於世间的福德,还谈不上真实功德。功德有两种:一者是有相之德,一者是无相之德。有相之德是无常性的,无相之德是无为的。因为梁武帝建寺供僧、布施设斋所作一切功德,皆为求益而生心,故落入有相之德,其有相的无常德,会有消尽完的一天,最後也是无德所存,时间长短,终归无常,所以祖师说:「并无功德」。
修证心地法门,发掘既有的性德,使本来清净的佛性显现,念念无滞,这个真实存在的佛性发生妙用,以此作用利益六道有情,这就叫功德。从现实生活中,做人内心谦卑,待人行为守礼,心性不被妄念所覆盖,去除贡高自大的恶习,心不轻慢,普行恭敬,这就是修功德。所以,学佛之人切勿以为修福便是修道,布施供养,得福无量,但如不断绝贪、瞋、痴三毒恶源,福德是救不了的,故说「招得来生不如意」。
虽然,拨无因果、否定人生行为价值名邪见,正信善恶业报与凡圣差别是正见,但站在出世佛法而言,世间正见还不够,必须进而具足出世正见,乃至邪正皆不立,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才是究竟。
现代有许多人前往道场只是为了礼拜佛菩萨,多看经典只是为了背些名相词句,参加法会只是为了爱听佛教故事。凡此种种,虽尚值得称许,但若能再进一步:入道场时,问法修行、通达教理;看经典时,就像面对诸佛,能够时时自我观照;听法会时,能够常常策励自己,蒙受佛恩。如此一来,就可在善根福德之外,又添增智慧功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