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的唱诵萦绕在耳畔,心灵也随之轻安喜乐。这是我初学佛时,接触的第一部佛经,尽管不解其意,但很快将之背熟了,也时时听诵佛乐。
对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著名经句,我不太理解。虽然看了市面上各种注解,也不乏法师、活佛的高谈阔论,但解释各有不同,越看反而越让我迷惑:何种才是正解?
我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从小到大都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又有开心烦恼?”这些问题像泉水一样时不时冒出来,引发我的强烈好奇心。
我曾认为中华传统文化里有答案,所以高考志愿我毅然填报了历史专业。但历史诠释不了人生的真谛。因为史书也是人为编撰,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客观,而且方向也找寻错了。不管史书也好,还是道教的《道德经》也好,都是在人道、天道方面的求索,不是究竟义理。
在此期间,一些佛教知识映入我的眼帘,在似懂非懂间,我隐约感觉,深入经藏,我就能找到答案。但是我接触到的佛经,是古代文言文记录,深奥难解,一些佛书的解释又未能鞭辟入里,读起来破费功夫。加上佛教宗派繁多,净土认为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就是学佛要旨,禅宗认为参个“明心见性”最为重要,律宗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宗风各立。
渴望真理的心让我没有办法停留,急切寻求无上妙智的答案。在彷徨的时候,我还找了母亲谈话,请求代为寻找一位师父指点迷津。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一位有缘人带我进入佛堂恭闻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我连续恭闻了四天,如饥似渴汲取着正知正见,顿然茅塞顿开,解开了心中的千千结。
佛教各派是祖师们依于自己的证境而创立的,各个祖师证境不一,自然表述的观点也就不同了。祖师们的论著、观点,不能代表佛陀的圆满说法,若能代表,岂不已经证得无上成就?
佛教不仅有佛学知识,更有佛法力量。学佛,不是空口说说,学学佛教知识就可以了,我们还得要身口意三业照着佛陀的教导而行持,依于修行深入修法,才能解脱生死。
《藉心经说真谛》依于《心经》,深入浅出、契机契理阐述宇宙人生的真谛,让我明白,眼面前的我,是幻有的“假我”,会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会在无常中消失。但这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我的本来面目是“佛性”“如来藏心”“空性”“法身”“真我”。禅宗参禅打坐就是为了“见真我、证空性”。而这个“真我”是不生不灭的,无有言语、形象、大小,是借以文字表达,实无文字可得,正是“言语道断,不可说,一说就错”,实在奥妙无穷!
原来,《心经》短短260字,蕴含着圆融无碍的真理!读懂了《心经》《藉心经说真谛》就能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经典拷问。
作者:元淞